原载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2月23日第8版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外观
汉灰陶庖厨俑
三峡外迁移民第一人徐继波捐赠的外迁船票
正是三峡库区最美的时节,高峡出湖,碧绿长江滚滚而。江水之畔,矗立着一座巨石般的建筑,这就是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重庆市万州区博物馆。
20多年前,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动工。因工程建设需要,库区131万人迁离家乡,到新的地方定居。为了纪念这一批人的付出,在重庆市万州区,三峡移民纪念馆拔地而起,珍藏着这段感人的历史。
泛舟于历史长河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是三峡库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移民文化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心,建筑面积1.5万方米,展区面积7000方米,2016年10月开馆运行。外观采用江边岩石的造型,象征着三峡移民的坚强和勇毅。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馆长岳宗英说。
以收藏研究展示三峡历史文物民风民俗为主题的万州区博物馆,2016年迁往江南新区,与新成立的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合并运行。
一层是万州区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万川汇流万州历史文化陈列’,按历史顺序分为‘迈向文明’‘巴风楚雨’‘羊渠华彩’‘南浦盛事’‘川江门户’‘万商之城’6个部分。岳宗英介绍。
濒临长江的地理环境和温暖湿润的气候,使万州成为人类生存繁衍的理想之地。距今7000年前,人类文明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出现。展厅里,实物模型与场景复原多媒体方式结合,展现出万州各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展品以万州乃至峡江地区历年考古出土文物为主,其有不少自三峡库区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的考古发现。
粗眉大眼,双耳招风,面带微笑。这件造型逼真的汉灰陶庖厨俑,2005年出土于万州武陵镇天丘墓群,是三峡库区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发掘的珍品。陶俑呈跪坐姿态,头戴无檐圆冠,身穿右衽灯笼袖布衫,双袖挽起,身前的案板上放置着鱼葱姜蒜等食材,充分体现了汉代工匠在塑造人物的神情服饰及姿态等方面的娴熟技巧。
高鼻深目,面容严肃,头戴盔胄,身着铠甲战袍。眼前这件青瓷俑,表现了一个孔武有力的胡人武士形象。它是1978年在四川省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出土的,自唐初刺史冉仁才夫妻合葬墓。岳宗英说,此俑制作精美,纹饰多样,寓意丰富。武士身着护具上有大量宝相花纹,是唐代服饰流行的纹样。其左手按长方形盾,盾牌上部饰夔牛纹,下部配以神龟纹,寓意持盾人能威震四方长寿安康。这件武士俑是唐代青瓷不可多得的佳品,也为研究唐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战虎纹青铜戈晋龙饰石磨扇王氏日入千万铜方壶行走在展厅,如同泛舟于历史长河,数千年万州的各个侧面在眼前逐一展现。
词愿景成为现实
万州处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第一移民大区,累计动迁人口26.3万人,移民规模占重庆总量的14,占库区总量的15。为镌刻三峡工程及百万大移民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三峡办规划在万州建设三峡移民纪念馆。
纪念馆的二层和三层为伟大壮举?辉煌历程基本陈列,通过沙盘浮雕壁画照片投影多媒体互动等多种方式,展示了三峡工程和百万移民舍家为家的故事。
走进序厅,一面数字墙引人注目。最上方的131万,是三峡移民的总人数。我们给观众介绍的时候会提到一个比例,1000个人,就有一个三峡移民。岳宗英介绍说,175米,是长江目前最高水位。2座城市10座县城106座集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峡库区以及移民的基本范围。
一旁的壁挂地形模型,直观展示了三峡库区的范围。而另一侧的峡江图考,完成于清光绪年间,以山水图的形式描绘了原始三峡的风貌,是第一部系统的长江三峡河道图。
穿过序厅,进入展览的第一部分百年宏愿,筑梦三峡。孙山先生在‘建方略’之实业计划首次提出在三峡建造大坝的设想。岳宗英说,民时期,也提出过三峡建设计划,但当时修大坝的目的侧重于发电带经济效益,而现在的三峡大坝则以防洪作为首要出发点。
展出的资料显示,自汉代末年到建设三峡工程之前,长江下游一带每10年左右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洪灾。1954年的长江大洪水,围困武汉市整整100天,京广铁路也被截断了整整100天。
此刻,透过博物馆的一扇观景窗向外望去,高峡出湖,长江已不像旧日那般奔放不羁。岳宗英告诉记者,这里模拟的是在长江上乘船时透过船舱窗户看到的景观。狭长的玻璃窗上方,雕刻着当年考察长江时写下的词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湖。如今,词的愿景成为现实。
接下的复原场景,是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表决现场,长江三峡工程方案以1767票的赞成票获得通过。历史性的瞬间在这里定格,宣告了三峡工程将从纸上走进现实。
他们的付出没有白费
三峡工程建设历时17年,迁徙移民131万,其时间跨度之长,任之艰巨浩繁,在外水利建设史和工程移民史上前所未有。
经过长达8年的移民试点工作,家逐步确定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不是说让移民搬出去就完事了,而是要确保他们在新家园扎稳脚跟,要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岳宗英说。1993年,颁布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标志着开发性移民方针正式确立。
上百万移民里,有的是后靠安置,有的是本省安置,还有很多迁到了山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等11个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江和沿海地区。
对于安土重迁的人说,离开家乡需要极大的决心和勇气。纪念馆征集了大量移民搬迁时的照片,布满了整整一面墙。
这个农民带走了自家所有的农具,虽说到了新家用不上了,但这是他对于故乡的念想。岳宗英指着照片墙说,这是徐继波,三峡外迁移民的第一人。他怀里抱着一盆黄桷树,是重庆的市树。展厅里还陈列着徐继波一家外迁时的车船票,一张张带着岁月痕迹的票据,诉说着一段不凡的旅程。
对于三峡移民,迁入地政府关怀备至,除了为他们安排工作和住房,还把迎接移民的准备物资细化到一壶热水一盘水果5斤猪肉100斤柴火展柜里的移民生活物资配备计划表,移民干部为移民准备的第一顿饭的照片,细细看,让人为之动容。
移民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广大移民干部的热忱付出。很多干部牺牲在工作一线,有的是积劳成疾,有的是遭遇意外,他们同样值得铭记。岳宗英说。
到2008年8月,长江三峡移民工程通过了家阶段性验收,累计迁移131万人,提前一年完成移民安置规划规定的全部任。
搬迁的结束,并没有为三峡移民的故事画上句点。接下的几个部分,展现了今天三峡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三峡移民的生活状态。岳宗英指着一组城市对比图说,这是2016年库区区县城市风貌与10多年前的对比,发展进步一目了然。这两年又有好多观众反映,对比图该换了,现在的库区城市与2016年相比,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好多移民回参观,看到前面没流泪,看到今天库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流泪了。他们说,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岳宗英说,这些变化,靠的是库区人民的不懈奋斗,也离不开家专项资金的持续投入和对口支援省份的无私援助。
三峡是全人民的三峡,这在我们纪念馆筹建过程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岳宗英告诉记者,三峡移民纪念馆收藏有三峡移民工程的各类实物资料4806件套照片3156幅音视频资料150余部,绝大部分自社会捐赠,如峡江图考就是一名迁往云南的重庆万州市民无偿捐赠给纪念馆。
我们纪念三峡移民,就是为了铭记这段激荡人心的峥嵘岁月,致敬一个感动的英雄群体,同时传承‘同心许负重自强’的伟大精神,凝聚‘建设新三峡襄梦’的前行力量。岳宗英说。